公告

公告

企管系李禮孟老師帶領學生走出台灣,跨域體察當地社會議題與組織行動模式,探索創新創業可能性,並打開對生涯的想像

 [管院亮點特別報導 這麼棒的課程不分享不行!!!]

管理學院企管系 李禮孟老師帶領學生走出台灣,跨域體察當地社會議題與組織行動模式,探索創新創業可能性,並打開對生涯的想像

以下特別感謝 企管系 李禮孟老師的分享:

1. 台東壯遊是老師開設的哪一門課呢?
是「社會企業參與」課程,這門課是讓學生以小組學習方式,為他們暑期自主國際體驗做準備。這門課程讓他們走出台灣,跨域到東南亞或其它國家(今年有印尼、菲律賓、越南、尼泊爾、印度、澳洲及青海),與當地大學生建立友誼及深度參與社區,體察當地社會議題與組織行動模式,探索創新創業可能性,並打開對生涯的想像。

2. 可否分享一下台東壯遊的教學活動設計或教學流程?
這門課重要的教學/學習目標是甚麼?(老師想要傳達甚麼事情?或是想要學生體驗到甚麼?學到甚麼?)

「台東3天小壯遊」是課程安排的場域學習(field learning)活動,讓學生團隊更緊密,將暑期出國體驗與台灣脈絡連結,訓練他們成為有意識的壯遊者,同時也操練出國處遇適應力。三天規劃了大武山的環境解說、拜訪歷坵部落以及環境保育專家分享。

第一天台東金峰鄉初探,學生透過解說與步行認識金峰鄉,引起初步共鳴;第二天是重頭戲,給學生一整天的時間探索歷坵部落,不限議題,並於晚上發表各組所見所感。在探索時,便是學生與這塊土地與人物對話的時刻,這樣的設計是希望學生們能拋開對事物舊有的框架,用一段時間去「重新認識」這裡。攝影是一種說故事的方法:捕捉甚麼議題、取甚麼景、如何訴說故事、用甚麼樣的視角等等,透過小組共同討論創作,各組彙整成一部短片。

分享會也邀請當地原住民觀賞小組拍的影片,討論各項議題,與學生對話,藉由這樣的接觸,拓展學生的視野,也讓同理心能深化。從初探到探訪當地再到深入對話,學生想關注的議題便能透過這三個層次抽絲剝繭,如此一來,在面對文化、風土民情迥異的國外參訪,學生們就有台東的經驗作輔助,使旅程更得心應手。

第三天回程,規劃至多良車站見見即將因開發而消失的台灣最美車站-多良,也扣回環保議題,期許學生除了在替構思增加經濟發展同時,也能致力於環境保育,勿因短期利益而犧牲養育自己的環境。

3. 可否分享老師您在這門課教學上的策略(例如:老師您如何進行分組?如何帶領各組討論?如何將教學現場帶到校外/教室外?)
教學策略上採用「場域學習(field learning)」:在一個有意義並可信任的場域中,持續足夠長的時間進行多元化、多層次的團隊學習。例如第一天晚餐後,安排徒步上山走進部落,將各團成員打散重分組,讓班上學生彼此互相交流訊息與作法,分享各組暑期規劃的不同,例如如何籌備、過程如何、碰到甚麼有趣的事,在輕鬆散步中,相互學習,學生再回到各組後便能調整他們的步調與作法,使計畫更完善。
第二天的影片拍攝剪輯則依照暑假壯遊出團的組為單位,透過實作,組員們能更加熟悉彼此,也能透過分享會了解其他組的風格,強化團隊感與意識流動。作短片也實際提升學生「數位故事行銷(digital storytelling)」能力(課程在學校有安排導演到班上作12小時的影片課程)。

4. 老師您對於學習和教書的看法、信念為何?
老師的功能在於提供場域給學生,透過有設計的引導甚至是共同創作,使他們一起發現自己的特質,學習欣賞他人的特質,成為自覺的、同理的、有對話能力、創造力、能跨文化服務他人的人。

回列表